制造业将会走向产业协同的整合,单枪匹马是企业发展的死穴,未来供应链是服装品牌发展的核心保障,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在计划性!——方建华
老方下一步大棋:赋能供应链伙伴
前几年,我们就有了些想法:和有意愿、有能力的合作伙伴联手,共同打造一个智能智造供应链,今天是把这个想法正式落地。目前,我们在于都战略投资了一个供应链平台,由我们合作多年的供应商为主,汇美作为投资方,把精力放在赋能供应商适应未来供应链的挑战上,支持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这个平台厂区面积前期是13.8万方,六栋六层车间、六栋公寓,一栋办公楼。规划是要分别建立羽绒工厂、休闲衬衫工厂、裤子工厂、毛织工厂,让每个工厂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个工厂什么都做肯定是没有效率的。
通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以最高标准打造全球一流的服装智能制造供应链,而且这个供应链平台是可复制的,也将会整合一些有订单量的国内外大品牌共同完善这个供应链平台。
当然,这个平台也不是只为了服务生产汇美集团的订单,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他供应商和品牌只要符合的也可以加入进来。与现在的一些长期靠无休止的加班,工厂环境脏乱差的“血汗工厂”不同,我们未来的规划是要将这个供应链平台上市。
未来服装品牌的突破口是供应链
现在但凡手上有点“小钱”都想做品牌,实际并没有那么简单。国内真正做好生产的品牌太少了,未来服装品牌要发展,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就是供应链。在这个产业上谁关注更多,谁就收获更多。
我看到服装行业的一些问题,为数不少的工厂老板文化程度层次不齐,信息闭塞,让他们转换观念相对比较困难。上游品牌商对供应链不重视,满世界去找优质的工厂,而不是去扶持自己的供应商。目前生产服装的都是70后,未来做服装的人必然是越来越少,工人何去何从。
于都建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省成本
在江西于都建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省成本,我的目的是做高品质的货!于都是拥有110万的人口,30万的服装从业大军,工人资源非常丰富,早期在于都投资建厂的赢家,不到3年时间工人已经发展至2500人。
工厂只需”拎包入住”,专心搞生产!
作为品牌商,如果想让自己的供应商工厂“脱胎换骨”很难,让它们引进吊挂系统、自动裁床几乎不太可能。但我一定要帮助我的供应商去升级,改造它的设备、生产能力,让他们“改枪换炮”。
汇美曾聘请顾问公司帮助我们的供应商从60人的加工厂,改造成长到400人的规模。我们投入资金,表面上看是品牌增加了成本,事实上是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改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品牌方。
而在于都这个供应链平台,我们建厂房、投设备、给订单,供应商们都只需”拎包入住”,专心搞生产!
我的梦想是成立服装行业的“达摩院”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未来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服装行业研究所的公益机构,不以赚钱为目的,仅仅是为了推动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工业园区,整合服装产业各个环节的服务商、研究者,各类“奇人异士”!
我们只做一件事:对外输出设备、技术、解决方案、让服装产业的各种疑难杂症都“有药可治”“有人可医”!
生产没计划怎么搞快反?
我创业之初,从20人的小工厂开始做起,自己剪线头、打包装,打纸样,一步步做起来。
我管了10年时间的工厂,生产没计划性怎么快反?面料没了,拉链没了,快反怎么快?工厂要物料齐全了才可以快起来!很多做快反的品牌整天就是打电话催货,救火,这不是企业应该干的事。从品牌企划、商品企划、面料企划,品类规划,加工厂类型规划等等,都必须有“计划性”,才可以谈快反!
爆款是“按计划”卖出来的
衣服卖的好是按计划卖出来的,主推哪一种款式,哪一种面料,都会相应给予更好的流量位置,爆款我们也是有数据支撑的。比如其中某个工厂生产20个款,可能只有2个款畅销,工厂30%的产能就需要做柔性。
目前茵曼的首单、返单比例已经做到了5:5,最终我们希望实现3:7的比例。
在面料设计时就开始考虑返单周期
在生产之前,就要对面料商进行一轮筛选,面料的生产周期多久,返单周期多长,在标准之内,寻找想匹配的供应商,生产周期太长的面料在开发之前就规避掉。
我们也有自己的品检室,在面料设计时就已经是合格的,绝对不是大货生产了才去检测,这也是快反能快的其中一环。
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痛点:交货期不准时、工厂定位模糊、合作方匹配度精度低,执行力差。
新零售时代供应链应具备的特征:不能把目光只聚焦于工厂、解决面料问题、合理排单、生命周期反推订单量、信息化管理取代纯人工、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升级、产品可追溯源头、制造业走向产业供应链协同整合。
供应链是服装业未来10年最大的红利!
未来的技术人才将会成为“打工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