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产业集群地的实地调研中发现,青岛外发服装业处于品牌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于年月份走访了邵东宋家塘、新邵陈家坊、青岛县等一些地方,看上去安逸的村庄,简陋的农房里数十工人正在紧张的工作着。
在自己的家门口能够做上一份事,有一份收入,他们的脸上有幸福的笑容。傍晚时分,一辆大卡车装了满满一车裁片,已经分好类,只需按照样衣进行加工便可。大家争先把裁片卸下,然后把已加工好的成衣(己完成制作,未整资包装)装上车,我有咨询哪里的单,听说是台湾,却没有工艺单,具体也就无从查,这是我在农村縛点时看到的真实服装加工的情况。没有企划,没有设计,没有版型,只是单纯的缝制,这就是小型的加工企业兴起的原因,而且数量在不断的壮大。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代加工模式,在上面的文章中称为型,上个世纪年代,在沿海地区是我国服装企业兴起的主要形式。而现在,分析服装业的行情,服装业的竞争是服装品牌竞争,而非劳动力成本的较量。劳力与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的升值,技术员工难以招人,这才始使得服装产业(加工环节)向内地进行梯度转移,这才是众多服装加工企业冒出来的根本原因。
看似繁荣的服装外发加工产业,有着许多管理上的弊病。
①、企业管理知识匮乏。家族管理是青岛服装企业的主要模式。刚开始夫妻或兄弟在某服装企业加工,或者做一个小主管什么的,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与订单。当服装加工业向内地进行倾斜的时候,立即回乡开始筹建厂房和生产线,依靠低廉的服装成本加工,为沿海企业代加工并赚取利润。通常这种性质的加工企业无所谓所谓的董事会或者股东,很少有决策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只需保持稳定的订单便可高枕无忧。时间很短,使得在被淘汰的一个后续发展过程的服装企业的成本。
②短时间内,业务规模难以扩大和业务的转型,这种家庭管理水平的管理模式,很少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个特征表现为不具备市场竞争性与低风险防范能力。作为型的民营服装企业,因为无需产品设计与销售,在他们看来是低投入,回报快,却不知作为服装产业链的最低端,许多企业为了拿下订单使得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利润微薄的战争不会加速企业的发展。恶性的价格竞争,让企业走了一个“囚徒困境”,总以为可以用数量来获取来价格的差距,其实离破产不远了。
第二,中小服装企业设备陈旧,或由于不同的企业财务状况,或由于规模小,设备的复杂性使用业务并没有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在调查中我发现,小型的加工企业并未形成分工合作的流水线,计件制是它主要的生产模式,工人的技术水平依赖工厂师傅带徒弟,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优劣不等,所以现在必须加强的是引进的是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高水准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瓶颈紧紧卡住了企业的发展。
最后,在互联网络销售热火朝天的今天,青岛只有极少中小服装企业愿意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及技术的帮助。大部分都是单纯依靠固定的合作伙伴,一旦上游产业链出现任何情况,经营者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货源,成败也在一瞬之间。